欢迎您访问陕西齐鲁书画院官方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,联系人:陕西齐鲁书画院执行院长曹海燕133-7926-8536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入会流程 | 会员自律公约 | 登记表下载
www.qilushuhua.com
书画资讯热榜
“人民性”: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根基
来源: | 作者:齐鲁书画院 | 发布时间: 2025-01-17 | 32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新时代为中国美术事业注入了新活力,其中“人民性”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,体现了民众关怀和社会责任感。中国美术以人民为创作源泉和归宿,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,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。过去十年,中国美术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主题和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,如石鲁的《转战陕北》、董希文的《开国大典》等,这些作品鼓舞人心,对中国美术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通过艺术语言讲述普通人的故事,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生活智慧,如陈治、武欣的《儿女情长》等作品。人民是美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和最终评价者,美术家们将目光转向普通劳动者,刻画他们的形象与情感,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性。中国美术的“人民性”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,更让人民成为美术的主体,作品聚焦人民生活,关注时代主题,如张见、齐鸣的《助梦》等,反映社会发展、民族团结、脱贫攻坚等多元主题,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,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。

在新时代,国家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变化,为美术事业注入了新活力。而“人民性”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,蕴含民众关怀、社会关注和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精神特质,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体验;同时通过美术作品,传递普通百姓的心声愿望,具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,在新时代赋予中国美术更深刻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取向。


“人民性”的源泉:现实生活


“人民性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,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方向。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把“人民”作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归宿,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。10年来,中国美术更加注重从人民中汲取创作灵感,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成就,创作出一大批饱含人民情怀、反映时代主题、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。


人民是美术创作的源泉。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沃土。现实生活中的“人民精神”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昂扬进取、奋发有为,是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宝贵素材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石鲁的《转战陕北》,董希文的《开国大典》,叶浅予的《北平解放》等作品,以史诗的视角讲述中华文明史、中国共产党史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,鼓舞精神,催人奋进,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事业产生深远影响。而后,唐勇力的《新中国的诞生》,何红舟、黄发祥的《启航——中共一大会议》,李成民的《开国大典·人民万岁》,李福来、晏阳等的《淮海战役》等作品,为记录民族辉煌、重建民族崛起的视觉审美记忆构建宏大意象,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追求,其思想内涵、气象格局都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。


人民是美术发展的目标,中国美术最终就是要服务于人民。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不断从生活中发现“人民故事”,用艺术语言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:家国情怀、自信自强、梦想追求、生活点滴……用真心感受人民的精神,用真情创作有血有肉、充满生机、动人心弦的美术作品。陈治、武欣的《儿女情长》,李节平的《小夫妻》,李智华的《老广东,小生活》,柳青的《成果》等,表现了当下经济社会人民的奋斗精神、生活智慧和精神风貌。通过普通中国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,展现自信、自强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人形象。


人民是美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和最终评价者。只有符合人民的审美需求,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,发挥美术作品的社会效益。美术家们背负强烈的使命感,不局限于刻画领袖伟人、英雄楷模,纷纷将目光转向平凡百姓特别是普通劳动者,将融入血脉的人民情怀映于纸上。李玉旺的《使命》,白展望的《壹玖肆玖》,李晓林的《开采光明的人》,曹丹的《阳光下的大桥浇铸工》,张玉惠的《织情叙意》,焦兴涛的《烈焰青春》等,刻画人民英雄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与情感,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性,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思考。


中国美术的“人民性”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,更重要的是让人民成为美术的主体,让美术作品成为人民的真实写照。新时代的中国美术作品,进一步聚焦人民生活,关注时代主题,张见、齐鸣等人的《助梦》,孔国桥、鲁利锋等人的《沸腾的中国》,王奋英的《暖心——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》,反映社会发展、民族团结、脱贫攻坚、电商网络、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,丰富多元的主题性美术作品,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,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。


1
2
3
4
4
5
6
4
7
8
9
4
行业聚焦推荐